基層公務員生存狀態不理想 多發錢能解決嗎?
改善基層公務員的待遇,首先應該打破行政級別與薪酬掛鉤的現狀,真正做到多勞多得、按勞分配。
近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舉行新聞發布會,回應公務員報考遇冷,稱地方公務員報名人數同比減少了36.09萬人。對此,有媒體分析說:公務員考試降溫顯示,中央頒布的“八項規定”以及一系列的反腐行動開始在公務員群體中顯現其“藥性”。
一段時間以來,公務員考試都呈現出過熱的態勢,一些熱門崗位甚至“千里挑一”。究其原因,既因為公務員工作收入穩定、退休金較高,也和一些顯性或隱性的福利保障相關。隨著公費醫療逐步取消,養老金并軌制呼聲漸高,以及“權力進籠”、灰色空間越來越小,國考降溫可以說是預料中的事情。
在法治中國的進程中,規范公務員的權力、行為以及待遇是題中應有之義,但“規范”也并不等于一刀切地降低。面對國考驟然降溫以及基層公務員的諸多抱怨,我們也不可等閑視之。畢竟,國家機關、社會秩序的正常運轉,以及改革的進一步深化,都需要諸多公務員的工作以及支持。
所以,公眾以及輿論應該更客觀、更理性地分析公務員待遇問題。總的來說,公務員隊伍當中的絕大多數人是普通的基層工作者,他們的生存狀態并不理想,他們的抱怨并非“矯情”。
正如《瞭望》所報道的那樣,因為工資收入和行政級別掛鉤,所以很多基層公務員的薪酬并不高,而且多年來沒有上漲,與此同時,諸多令人垂涎的福利待遇也和他們絕緣。再加上基層公務員往往處在第一線,屬于“窗口單位”,和公眾直接打交道,因而工作繁雜,瑣事纏身。
改善基層公務員的待遇,首先應該打破行政級別與薪酬掛鉤的現狀,真正做到多勞多得、按勞分配。如果基層公務員的收入過低,他們往往會去尋找兼職機會或者做些小生意,這樣也就難以安心本職工作。公務員漲薪,必須科學調研、公開公正,不能再次變成“贏者通吃”,而是要真正做到“損有余而補不足”。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一些冷門、大家不愛去的崗位和貧困艱苦地區,在待遇上更要傾斜,從而確保公平。
此外,解決基層公務員的問題又不僅僅是多發幾個錢那么簡單,還要改變評價、晉升制度,實現“能者上、庸者退”的機制,改變基層公務員晉升空間相對狹窄的情況,從而激發整個隊伍的內在活力。
因為基層公務員的壓力還來源于一些“非工作因素”,所以改變機關單位的工作作風也是改善基層公務員境況的重要因素。網上有公務員抱怨說,局長辦公室的燈亮著,處長辦公室的燈就不能關,科長、科員就得干耗著。其實據筆者所知,更可怕的是白天工作時間局長外出開會或“不知所蹤”,快下班才來到機關,然后就待著不走。這樣一來,基層公務員即便忙了一天、工作做完了也不能下班。所以,讓基層公務員從潛規則、官僚風氣當中解脫出來,從意義不大的“文山會海”當中脫身,也是改革的要素之一。
總之,基層公務員的境遇需要關注,只有讓整個公務員隊伍更有活力,更精干、高效、廉潔,才能夠更有力地把各個領域的改革全力推向深入。
相關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