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對“死也死在編制里”過分擔憂
1月4日,哈爾濱448名事業編環衛工正式上崗。此前招聘共有2954名本科生、29名研究生成功報名。其中22個研究生落選,主要因對環衛工作認識不夠。落選者之一的王洋稱熱衷體制內身份不僅為穩定,落戶到城市會帶來就業、教育等優勢,“就算是死,我也要死在編制里。”(1月14日《華商晨報》)
前不久,29名碩士爭搶哈爾濱事業編制環衛工引發社會關注。如今塵埃落定后,落選研究生一句“死也死在編制里”,再度成為輿論焦點。有人感嘆“編制誘惑”魅力巨大,有人質疑擇業畸形大材小用,不過,筆者倒以為,對于這樣的言論公眾不必過分擔憂。
俗話說,人各有志,不能強求。在自主擇業的前提下,每個人都有選擇的權利,我們必須予以理解和尊重。從另一方面講,也只有保障人才的自由流動,才能推動社會資源配置達到優化組合,實現人盡其才、才盡其用。如果把事業編制比作圍城,外面的人想進來,里面的人想出來,都屬于正常現象。在碩士爭當環衛工的同時,也有諸如安徽雙碩士美女辭掉事業編制開網店這樣的逆向選擇。因此,據此擔心編制對于人才的“虹吸效應”純屬多慮。
事實上,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環衛工作的內涵也在不斷提升,不再是單純的“一把掃帚掃大街”,而是成為集干掃、濕掃、吸掃等于一身的技能化、專業化工種。于是,原有環衛作業隊伍文化偏低、年齡偏大、技術崗位作業人員不足的問題逐步凸顯出來,招聘年輕的高端人才,有助于補充新鮮血液,滿足環衛事業發展的現實需求。另一方面,研究生當上環衛工,也并不意味著專業不對口、大材小用。學食品衛生的,可以發揮對于食品垃圾處理的專長;學計算機的,可以探索數字化管理提高環衛作業效率,只要用心去做,總能找到學以致用、施展才能的舞臺。
此外,還應看到,此次招聘的崗位都是面向一線的工種,包括汽車駕駛員、汽車維修員、清掃員等。而在我們的記憶中,這些崗位大都是臨時工,甚至不乏“78歲老太做環衛工36年仍為臨時工”這樣令人唏噓的例子。為一線環衛工落實編制,解決戶口,這無疑是對底層勞動者的人性化關懷。而對于研究生來說,解除了一系列后顧之憂,也有助于他們更好地在基層崗位上鍛煉磨礪,洗去書生氣息,滌蕩浮躁心態。前不久,浙江武義縣新錄公務員上崗前先當5天環衛工被指蜻蜓點水,相比之下,哈爾濱事業編制環衛工則要在一線崗位至少干滿3年。無論今后是走上管理崗位,還是從事別的事業,這“接地氣”的三年對于他們來說都將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當然,編制內外同工不同酬的現象的確存在,對此,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已經在穩步實施中,附著在“編制”上的“光環”終將褪色。但這些無關一個研究生的意愿,對“死也死在編制里”上綱上線,是夸大了編制的魅力,低估個體的情商。蘿卜白菜,各有所愛,有人奉編制為圭臬,就有人視之為草芥。再者,生活總要繼續,考不上環衛工的碩士,還會為自己尋找一份穩定工作、留在城市里面發展的理想去他處尋夢,難不成還真要吊死在編制這棵歪脖樹上?
相關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