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點并校”讓輟學率攀高該反思什么
21世紀教育研究院的《農村教育布局調整十年評價報告》統計,2000年到2010年,在我國農村,平均每一天就要消失63所小學、30個教學點、3所初中,幾乎每過1小時,就要消失4所農村學校。在這其間,小學低年級成了輟學的主體。韓清林研究發現,2008年、2009年和2010年,小學一到三年級的輟學率分別占輟學生總數的86.8%、73.7%和89.9%。“這成為了新一個歷史高峰期。”(見1月4日的中國新聞周刊)
“撤點并校”后,不僅中小學消失了,不利于農村適齡兒童入學,導致輟學率攀高;而且不利于普及農村學前三年教育。甚至連教學點都沒有了,普及學前教育,更無從談起。農村兒童要接受學前教育,只能到“黑幼兒園”上學,導致貴溪校車事故等頻發。
“撤點并校”的初衷是為了優化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但現實是這項政策給農村孩子及其家長到底帶來了什么呢?一方面逼迫一些農村低齡孩子起早床上早學,造成低齡兒童集散住宿越來越多,而相應的心理輔導、生活服務、親情疏導等沒有跟進,導致許多學生營養、心理、親情等出現不良反映。另一方面造成校車安全事故頻發,社會影響惡劣。于是,上學難、校車安全、教育不公等問題再一次將農村教育的困境推到了公眾面前。
事實上,根據我國城鄉實際,學校并非越大越好,而是規模適度才好。“撤點并校”后,一邊是學校“巨無霸”,一邊是學校成雞舍,導致農村學生不是低齡住校,就是在校車上風險奔波。造成這種現象,乍一看,是在“撤點并校”過程中有些地方把好經給念歪了。其實,關鍵是在實施“撤點并校”時,沒有考慮到農村孩子及其家長的意見與建議,沒有考慮到農民群眾的實際需求,實則漠視了民聲與民生。
其實,就近入學、入托,受法規保護。無論是《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還是《義務教育法》第十二條都明確規定,地方政府應當保障適齡兒童、少年就近入學。問題是,一些地方教育資源配置改革玩起了“踩翹翹板”游戲,“撤點并校”后直接帶來了城鄉教育生態惡化,使很多適齡兒童失學,還有“寄宿費”、“擇校費”、“親情隔離”和“校車安全”、“免費午餐”等一系列急需解決的問題,讓農村孩子及其家長“傷不起”。
黨的十八大報告要求,“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為孩子成長奠基。而今,農村適齡兒童本該讀書的卻輟學了,且“輟學率達到新歷史高峰”,這如何叫民眾滿意?我看,不僅民眾不滿意,國家的未來發展也會不滿意。畢竟,教育是國家和民族發展之希望與根基,農村兒童輟學率攀升,讀書無用論興起,豈止是民眾家庭之痛?是該好好反思了。
相關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