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最不幸福”源于幸福觀錯位
■及時評論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與智聯招聘近日發布的《2012年度中國職場心理健康調研報告》顯示,在職場個人幸福感排名中,政府機關排名倒數第一,民營企業排名倒數第二。換句話說,接受調查的公務員認為,自己屬于“最不幸福”的一類人。(5月19日《成都商報》)
盡管這個結果是通過一項專業調查得出的,仍然引起了不小的爭議,因為它與公眾的一般認知幾乎截然相反。在眾人眼中,公務員身份意味著“鐵飯碗”,意味著享受高保障、高福利生活的資格,公務員的幸福指數應該會很高。《小康》雜志去年底發布的“中國幸福小康指數”也顯示,在“公眾眼中最具幸福感的職業”排行中,公務員和政府官員高居榜首。
同樣能說明公眾對公務員群體印象的一個論據,是國家公務員局年初發布的一項數據——2013年,國家公務員考試最終報名人數超過150萬。百萬青年學子“用腳投票”,爭先恐后想進入“體制內”,這或許比中科院的調查更有說服力。
為何公務員群體會覺得自己“不幸福”?有人認為是因為被調查的公務員“太矯情”,但我并不這么認為。
公務員與公眾的認識出現偏差,首先是源于普通民眾可能對公務員群體真實的生存狀態不太了解。
在外人看來,公務員收入穩定,工作清閑,考核也比較松,還能享受各種令人艷羨的顯性和隱性福利,極個別部門還能夠享受福利分房或集資建房。可事實上,很多人都忽略了公務員工作的“另一面”——壓力大、收入低、應酬多,面臨復雜的人際關系,而且在體制內的上升機會渺茫。幸福還是不幸福,只看其中一面,難免有失客觀。
其次,公務員群體覺得自己“不幸福”,還因為有一些公務員的幸福觀出現了錯位。
就工作性質和職業前景而言,當公務員和當企業員工是截然不同的。公務員這個身份帶有一定的公共屬性和服務屬性,從事公務員工作,就意味著要為公眾提供公共服務。然而,很多覺得自己“不幸福”的公務員,實際上是沒有擺正自己服務社會的心態,錯將將一些現實的利益指標當作了衡量的標準。事實上,“想賺大錢,就別當公務員”,應該是每個公務員上崗之處就應有的基本認識。
爭辯公務員群體到底幸不幸福,其實沒有太大的價值。真正有價值的是,從公務員的自我認知與社會評價的偏差中,意識到前面所說的兩個問題。在分析問題的基礎上,增進公務員與公眾之間的了解,減少誤會和隔閡,同時讓每個公務員都能有更多的服務意識。
相關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