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云南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文化自信
本期為各位考生帶來了2017年云南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文化自信。要想申論成績好,關注熱點不可少。公務員考試中,申論是最能拉開考生成績的一門科目,積累對于申論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云南公務員考試網溫馨提示考生閱讀下文,相信能給考生帶來一定的幫助。
仔細研讀下文>>>2017年云南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

【背景鏈接】
從海昏侯的馬蹄金到故宮的石渠寶笈,博物館一票難求,人們在與文物的對話中感受歷史;從《大圣歸來》到《大魚海棠》,電影院人頭攢動,一年440億元票房堪稱奇跡……
這只是當代中國文化場景的兩個“特寫鏡頭”。近年來,文化的繁榮與發展,為公眾拓展了心靈空間、構筑起精神家園。“由人化文,以文化人”,人與文化的互動生長,正是一個最好的注腳,印證著習近平總書記在“七一”重要講話中的判斷--“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曾在多個場合提到文化自信,傳遞出他的文化理念和文化觀。2014年2月24日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提出要“增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2014年3月7日在參加貴州團審議時,習近平指出,“我們要堅定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還要加一個文化自信。”2014年10月15日,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是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題中應有之義。”2014年12月20日下午,習近平和澳門大學學生座談時指出,“建立制度自信、理論自信、道路自信,還有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基礎。”2016年5月17日,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指出,“我們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持文化自信。”在建黨95周年慶祝大會的重要講話中,習近平再次強調要堅持文化自信,其語境更為莊嚴,觀點更為鮮明,態度更為堅決,傳遞出這既是文化理念又是指導思想。文化自信于是成為繼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第四個自信”。
【標準表述】
[重要意義]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賴。只有對自己文化有堅定的信心,才能獲得堅持堅守的從容,鼓起奮發進取的勇氣,煥發創新創造的活力。做到文化自信,關鍵是不忘根本、吸收外來、著眼將來。
文化具有極強的滲透性、持久性,像空氣一樣無時不在、無處不在,能夠以無形的意識,無形的觀念,深刻影響著有形的存在,深刻作用于經濟社會發展和人們的生產生活。文化既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手段,又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目標。所有國家的文化,都有其既有的傳統、固有的根本。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于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就會喪失文化的特質。對于當今中國來說,深厚的民族傳統文化、科學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豐富的革命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就是我們文化安身立命的根基,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定海神針”,必須始終不渝地堅持、千方百計地弘揚,使其惠及當代、恩澤后人。
[“文化”三喻]
文化,可喻之為河。有源頭活水,有支流匯入,一路奔騰向海,會穿行峽谷掀起巨浪,也會途經平原靜水深流,沉淀下河床,滋養出沃野,哺育出勃勃生機。理解文化,就需要理解其水有源、其流有勢、其去有向,才能在大浪淘沙中賡續文化的基因。
對于我們,五千多年文明發展,孕育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近百年來上下求索,形成了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這是中華民族深層精神追求的結晶,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涵養我們文化最肥沃的土壤、最充沛的水源。源通流暢、源遠流長,這是我們文化自信的根本基礎。
文化,可喻之為山。壁立萬仞,挺拔巍峨,為地之鎖鑰,為天之柱石。山中既有大樹參天,也有溪流邊野花爛漫,可曲徑通幽,更可登臨遠望。把握文化,就需要把握其高遠之處、其仰止所在,才能在高天厚土間樹立文化的坐標。
對于今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劃定時代的價值航標,是人生奮斗的夢想之舵、中華民族的精神之鈣、當代中國的興國之魂。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流淌于歷史與現實的精神潛流。奇偉瑰麗、高邁超絕,這是我們文化自信的重要內容。
文化,也可喻之為海。萬川涌入,涓流匯集,因包容而成其大,因豐富而成其廣。可載大舟,亦可浮一葦,“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發展文化,就需要發展其多元、多樣,其寬容、寬廣,才能在兼容并蓄時更新文化的血脈。
對于中國,歷史之船已經駛入“世界歷史”的廣闊海洋,“文化的對話”成為必然和必須。一方面,海納百川,有容乃大,要吸收借鑒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另一方面,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也要以中國文化豐富人類文明的基因庫。不拒眾流、揚帆出海,這是我們文化自信的前行方向。
河、山、海,是“應然”境界,“實然”卻常遇尷尬。或是矮化、僵化傳統文化,解構、消減革命文化,截斷了河流的脈絡;或是抱殘守缺、食古不化,既不“引進來”也不“走出去”,封閉了海洋的疆界。復興之路上,增強文化自信,仍然任重道遠。
點擊分享此信息:
相關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