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云南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造假的招商“表演”給誰看?
本期為各位考生帶來了2017年云南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造假的招商“表演”給誰看?。要想申論成績好,關注熱點不可少。公務員考試中,申論是最能拉開考生成績的一門科目,積累對于申論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云南公務員考試網溫馨提示考生閱讀下文,相信能給考生帶來一定的幫助。
仔細研讀下文>>>2017年云南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造假的招商“表演”給誰看?
造假的招商“表演”給誰看?
【背景鏈接】
紅旗飛揚,彩球飄飄,禮儀小姐落落大方……在西北某省一場招商會的簽約現場,幾個項目的簽約雙方大筆一揮,雙手緊緊相握,一派笑意融融的場面。而在場的某市一位部門負責人無奈地對記者說:“這里頭我們市的幾個項目,早在半年前就簽過約了,如今無非是讓老板給個面子,再來捧個場。”
【標準表述】
為了簽約,都蠻拼的。老板很累,領導很忙。項目成了畫餅,招商成了“招傷”。企業能不能留下來不重要,重要的是簽約儀式上的數字保住了。也難怪有企業老板發牢騷說,一個月內省里市里來回跑了四五趟,打亂了他原本要出國考察的計劃。那么,招商造假到了什么地步?人民日報的采訪足以窺斑見豹:以中部某市為例,今年,該部門的任務是招商引資一個億,到5月份完成的任務還不到1/4,負責人著急地找熟悉部門的領導,看看有沒有可能在對方的項目中分一杯羹:“如果實在不行,就聯合招商,但是在土地等數字上面做一些工作,使幾千萬的投資變成幾個億。”
看起來觸目驚心,說起來司空見慣。即便沒有媒體坐實,類似傳聞早在民間心照不宣。假簽約、假招商,用八個字概括:政績如戲,全憑演技。這些把戲,說白了,并不是演給民眾看的。道理很簡單:一來,百姓不會哭著喊著逼地方部門在數字上弄虛作假,二來,這些所謂的簽約把戲,基本也不需要“群眾演員”,職能部門與企業老板唱好雙簧就成,外人不過是“吃瓜群眾”、難以窺視真相,因此幾乎沒有穿幫的風險。
造假的招商究竟“表演”給誰看呢?這個問題,其實并不算振聾發聵,也可謂公道早在人心。答案無非有二:一則,這是“表演”給難以完成的任務看的。就在前幾日,中國經濟2016年“半年報”發布,GDP增速6.7%。盡管總體平穩、穩中有進是宏觀經濟的總基調,但分攤到各地,情況各異、壓力不均。不少地方開年之后就咬牙切齒提出要“狠抓大項目”,于是,集中簽約、集中開工等盛況此起彼伏。情勢所逼,難免有渾水摸魚。在一味貪快求進的壓力之下,難免有地方部門會把招商引資視為救命稻草,逼著經濟部門大干快上,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一句話,“調門”起得太高,最后就只有“假唱”了。二則,跑偏的政績觀要校準過來,還是千難萬難。盡管頂層設計多次強調,要扭正政績觀,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但,在不少基層部門,單一而抽象的經濟數據,仍是考核政績的顯性標準。政績考評體系仍未能建立科學合理的新標準,急功近利之下,難免擦槍走火。
以上道理,并不新鮮。真正值得警惕的是:勞民傷財的虛假簽約,真要戳穿這個虛擬的泡沫,遠不需要巡視組等高等級監察機制,但凡上點心、但凡注點意,就能窺破“皇帝新衣”,可為什么,各地還是前赴后繼地搭臺唱戲?換言之,這樣的“表演”,是可能叫好又叫座的——輿論上熱火朝天、士氣大振,作為上瞞天過海、撈得資本。可問題是,幾千萬也敢“包裝”成幾個億,這膽子,難道不是經年累月“練就”出來的?如此低技術含量的“表演”,權力的內外部監管機制為何就是揭不開其浮夸的外衣?
用國家統計局的話說,時下內外部形勢復雜,“經濟下行壓力仍然較大”。這個時候,不妨對各地項目數字來個大檢查,看看哪些是真金白銀、哪些是唬人的把戲。至于把造假的潛規則弄成明規則,也該是責任清單“秀牙齒”的時候了。
點擊分享此信息:
相關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