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部署各級政府和公務員政務失信記錄將公開
云南公務員考試網訊:國務院日前印發《關于加強政務誠信建設的指導意見》,對加強政務誠信建設作出部署。
《意見》指出,加強政務誠信建設是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和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提高政府效能的必然要求,要堅持依法行政、陽光行政和加強監督,建立政務領域失信記錄,實施失信懲戒措施,不斷提升公務員誠信履職意識和各級人民政府誠信行政水平,營造風清氣正的社會風氣,培育良好經濟社會發展環境。
《意見》要求,要探索構建廣泛有效的政務誠信監督體系。建立政務誠信專項督導機制,實施政務誠信考核評價。建立橫向監督機制,各級人民政府要依法接受同級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監督,接受人民政協的民主監督。建立社會監督和第三方機構評估機制,實施區域政務誠信大數據監測預警。
《意見》強調,要建立健全政務信用管理體系。加強公務員誠信教育,提高公務員信用意識。建立健全政務失信記錄,將各級人民政府和公務員在履職過程中,因違法違規、失信違約被司法判決、行政處罰、紀律處分、問責處理等信息納入政務失信記錄,通過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進行歸集,并依托“信用中國”網站依法依規向社會公眾公開。健全守信激勵與失信懲戒機制,在改革試點、項目投資、社會管理等政策領域和績效考核中應用政務誠信評價結果,依規取消存在政務失信記錄相關政府部門參加各類榮譽評選資格并予以公開通報批評。健全信用權益保護和信用修復機制。
《意見》指出,要加強重點領域政務誠信建設。加強政府采購領域政務誠信建設,建立政府采購方面的政務誠信責任制;加強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領域政務誠信建設,建立項目責任回溯機制;加強招標投標領域政務誠信建設,探索推廣和應用第三方信用報告制度;加強招商引資領域政務誠信建設,認真履行依法作出的政策承諾和簽訂的各類合同、協議,不得以政府換屆、相關責任人更替等理由毀約;加強地方政府債務領域政務誠信建設,建立地方人民政府信用評級制度;加強街道和鄉鎮政務誠信建設,鼓勵有條件的地區開展誠信街道和誠信鄉鎮創建活動。
《意見》要求,要加強組織領導和工作協調,研究出臺工作方案和實施辦法。加快法規制度建設,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務誠信建設法規規范,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出臺政務誠信建設地方性法規。加快推進政務誠信管理制度建設,加強政務公開、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政府守信踐諾機制、公務員誠信、政務誠信評價辦法等制度建設。
解讀
“人無信不立,國無信則衰”。國務院《關于加強政務誠信建設的指導意見》30日公布。這一文件有哪些重要看點?
各級政府和公務員政務失信記錄將公開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人員李清彬說,政務失信記錄是加強政務誠信建設的第一步,也是守信激勵與失信懲戒的重要依據。建立健全各級人民政府和公務員政務失信記錄機制,將為建立良好政務誠信體系奠定基礎。
不得以政府換屆、相關責任人更替等理由毀約
“ 新官不理舊賬 等政務失信行為已成為市場經濟的 絆腳石 ,讓一些地方失去很多發展機會。”吉林大學教授李北偉說,明確這些領域的政務誠信建設,將為企業營造法治規范的市場運營環境。
意見明確要求加強政府采購、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招標投標、招商引資、地方政府債務、街道和鄉鎮等重點領域的政務誠信建設。李清彬說,這六個重點領域是政府行政和監管的重點范圍,也是最容易產生失信行為的領域,危害較大,社會詬病較多。對于這些政府失信領域,在依據法律法規懲戒的同時,引入誠信建設,具有更強的約束作用。
政府重大決策必經程序“亮相”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政府管理越來越復雜和專業化,讓專業人士和相關利益方參與,并加強風險評估等,對加強現代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轉變政府職能具有重要意義。”首都師范大學教授石新中說。
構建全方位政務誠信監督體系
“這將建立以信用為核心、全方位的監督體系。”李清彬說,在信用記錄的建立過程中,信用信息來源必須是多方位的,才能建立科學客觀的評價體系。
石新中說,社會監督和第三方評估機制的引入,對于我國由傳統治理模式向現代治理模式轉變是具有創新性的關鍵機制設計,不僅反映了政府的自信,也有利于提高政府誠信評價的公正性和公信力,構建更為科學化、體系化和全面化的政務誠信評價機制。
點擊分享此信息:
相關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