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云南公務員考試熱點時評:濕地保護
本期為各位考生帶來了2017年云南公務員考試熱點時評:濕地保護。要想申論成績好,關注熱點不可少。四川公務員考試中,申論是最能拉開考生成績的一門科目,積累對于申論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云南公務員考試網溫馨提示考生閱讀下文,相信能給考生帶來一定的幫助。
相關文章
更多四川公務員考試復習技巧詳見 2017年云南公務員考試用書
仔細研讀下文>>>2017年云南公務員考試熱點時評:濕地保護

背景鏈接
濕地與森林、海洋并稱全球三大生態系統,被稱為“地球之腎”,在世界各地分布廣泛。生物多樣性非常豐富;可作為直接利用的水源或補充地下水;有效控制洪水和防止土壤沙化;滯留沉積物、有毒物、營養物質,從而減少環境污染;甚至能調節局地氣候。濕地的功能的確不少,但它的重要性很晚才被社會所認識。也正因此,大量濕地遭受人為破壞,很多只能從地名中窺見其存在。比如北京的“海淀” “積水潭” “葦子坑” “水碓子”“北洼”,都曾是典型的濕地地貌,如今早已被水泥森林所取代。
資料顯示,我國濕地率為5.58%,低于全球8.6%的平均水平,人均濕地面積僅為世界人均的1/5。根據第二次全國濕地資源調查,2003年至2013年,我國濕地面積減少了339.63萬公頃,減少率達8.82%。大規模的無序開發建設使許多濕地成為生態“孤島”,濕地面積萎縮、功能退化、生物多樣性減少已成為我國最突出的生態問題之一。
2016年中央環保督察組第一批對8省區進行督察,5個省區的督察意見中包含濕地破壞的內容,其中,黃河濕地無序開采導致嚴重生態破壞;呼倫湖大面積湖濱蘆葦濕地喪失,草場退化、沙化嚴重等問題廣受關注。而在我們身邊,一些根本進不了名錄的小濕地同樣在加速消失。如北京市昌平區都市芳園小區的200畝人工湖被填埋,環保民間組織和業主干脆把“肇事”的開發商和物業公司告上了法庭。
【標準表述】
[濕地的社會價值]
濕地的社會價值具有生態功能、經濟功能、社會功能三個方面。
生態功能:
濕地的生態功能主要體現在物質循環、生物多樣性維護、調節河川徑流和氣候等方面。一是保護生物和遺傳多樣性。濕地蘊藏著豐富的動植物資源,濕地植被具有種類多,生物多樣性豐富的特點,許多的自然濕地為水生動物、水生植物、多種珍稀瀕危野生動物,特別是水禽提供了必須的棲息、遷徙、越冬和繁殖場所。對物種保存和保護物種多樣性發揮著重要作用。對維持野生物種種群的存續,篩選和改良具有商品價值的物種,均具有重要意義。如果沒有保存完好的自然濕地,許多野生動物將無法完成其生命周期,濕地生物多樣性將失去棲身之地。同時,自然濕地為許多物種保存了基因特性,使得許多野生生物能在不受干擾的情況下生存和繁衍。因此,濕地當之無愧地被稱為生物超市和物種基因庫。
二是調蓄徑流洪水,補充地下水。濕地在控制洪水,調節河川徑流、補給地下水和維持區域水平衡等方面的功能十分顯著,是其他生態系統所不能替代的,濕地是陸地上的天然蓄水庫,濕地還可以為地下蓄水層補充水源。
三是調節區域氣候和固定二氧化碳。由于濕地環境中,微生物活動弱,土壤吸收和釋放二氧化碳十分緩慢,形成了富含有機質的濕地土壤和泥炭層,起到了固定碳的作用。濕地的水分蒸發和植被葉面的水分蒸騰,使得濕地和大氣之間不斷進行了能量和物質交換,對周邊地區的氣候調節具有明顯的作用。
四是降解污染和凈化水質。許多自然濕地生長的濕地植物、微生物通過物理過濾、生物吸收和化學合成與分解等把人類排入湖泊、河流等濕地的有毒有害物質降解和轉化為無毒無害甚至有益的物質,濕地在降解污染和凈化水質上的強大功能使其被譽為“地球之腎”。
五是防浪固岸的作用。濕地中生長著多種多樣的植物,這些濕地植被可以抵御海浪、臺風和風暴的沖擊力,防止對海岸的侵蝕,同時它們的根系可以固定、穩定堤岸和海岸,保護沿海工農業生產。
經濟功能:
一是提供豐富的動植物產品。濕地提供的水稻、肉類、蓮、藕、菱、芡及淺海水域的一些魚、蝦、貝、藻類等是富有營養的副食品;有些濕地動植物還可入藥;有許多動植物還是發展輕工業的重要原材料,如蘆葦就是重要的造紙原料。
二是提供水資源。濕地是人類發展工、農業生產用水和城市生活用水的主要來源。我國眾多的沼澤、池塘、溪流、河流、湖泊和水庫在輸水、儲水和供水方面發揮著巨大效益,其它濕地,如泥炭沼澤森林可以成為淺水水井的水源。
三是提供礦物資源。濕地中有各種礦砂和鹽類資源。濕地可以為人類社會的工業經濟的發展提供包括食鹽、天然堿、石膏等多種工業原料,以及硼、鋰等多種稀有金屬礦藏。中國一些重要油田,大都分布在濕地區域,濕地的地下油汽資源開發利用,在國民經濟中的意義重大。
四是能源和水運。濕地能夠提供多種能源,濕地通過航運、電能為人類文明和進步做出了巨大貢獻。中國約有10萬公里內河航道,內陸水運承擔了大約30%的貨運量。 濕地的社會功能
社會功能:
濕地為人類提供了集聚場所、娛樂場所、科研和教育場所,濕地具有自然觀光、旅游、娛樂等美學方面的功能和巨大的景觀價值。長期以來,由于濕地特有的資源優勢和環境優勢,一直以來是人類居住的理想場所,是人類社會文明和進步的發祥地。中國有許多重要的旅游風景區都分布在濕地地區,壯觀秀麗的自然景色使其成為生態旅游和療養的勝地。城市中的水體在美化環境、為居民提供休憩空間方面有著重要的社會效益。有些濕地還保留了具有寶貴歷史價值的文化遺址,是歷史文化研究的重要場所。濕地豐富的野生動植物和遺傳基因等為教育和科學研究提供對象和實驗基地。濕地保留的過去和現在的生物、地理等方面演化進程的信息,具有十分重要和獨特的價值。
[濕地環境破壞帶來的影響]
第一,對濕地的盲亂開墾和改造使濕地的面積逐年減少。
中國現存濕地中約有30.3%的濕地已經遭到破壞。有些濕地正面臨著盲目開墾和改造的威脅。自50年代起到1997年,長江河口濕地已被圍墾的灘涂達7.85萬公頃,全國圍墾湖泊面積達130萬公頃以上,因圍墾而消失的天然湖泊近1000個。
第二,生物資源過渡開發,使生物多樣性受到挑戰
一些人不擇手段地進行獵取,或用排銃、地槍、農藥等方法。嚴重破壞了水禽資源。一些經濟海區、湖泊濫捕的現象非常嚴重,因此天然經濟魚類資源受到嚴重破壞,同時也影響著濕地的生態平衡。對危害其它水生物種。
第三,濕地水資源不合理利用,是的濕地污染加重。
因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同時過度從濕地開采地下水或取水導致下游缺水,導致大量植被死亡,造成沙進人退。濕地污染可以使水質惡化,同時嚴重危害濕地的生物多樣性。
第四,泥沙淤積日益嚴重導致其功能衰退。
由于一些江、河上游水源涵養區的森林資源遭到嚴重破壞。導致水土流失加劇直接影響著江河流域的生態平衡,因河流中含泥沙量增加,導致河床或者湖底淤積,因此濕地面積在不斷變小且功能逐漸衰退。
第五,濕地氣候發生變化,海岸侵蝕不斷擴展
由于大面積的實地資源開發,造成濕地下墊因素發生改變,從而造成氣候發生多變,氣溫上升,濕度下降,蒸發量增加。造成海岸侵蝕的主要因素是海浪、潮流、颶風、植被破壞、開采礦物和砂石。因沿海濕地的破壞。使得沿海城鎮受到海水嚴重的滲透及侵蝕,導致海水對淡水系統的影響,直接影響著當地的淡水資源供應。
[參考對策]
加強組織領導。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把濕地保護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實施濕地保護科學決策,及時解決重大問題。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認真履行各自職責,進一步完善綜合協調、分部門實施的濕地保護管理體制,形成濕地保護合力,確保實現濕地保護修復的目標任務。強化軍地協調配合,共同加強濕地保護管理。
加快法制建設。抓緊研究制訂系統的濕地保護管理法律法規,切實保護好水、土地、野生動植物等資源,督促指導有關省份結合實際制定完善濕地保護與修復的地方法規。
加大資金投入力度。發揮政府投資的主導作用,形成政府投資、社會融資、個人投入等多渠道投入機制。通過財政貼息等方式引導金融資本加大支持力度,有條件的地方可研究給予風險補償。探索建立濕地生態效益補償制度,率先在國家級濕地自然保護區和國家重要濕地開展補償試點。
完善科技支撐體系。加強濕地基礎和應用科學研究,突出濕地與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水資源安全等關系研究。開展濕地保護與修復技術示范,在濕地修復關鍵技術上取得突破。建立濕地保護管理決策的科技支撐機制,提高科學決策水平。
加強宣傳教育。面向公眾開展濕地科普宣傳教育,利用互聯網、移動媒體等手段,普及濕地科學知識,努力形成全社會保護濕地的良好氛圍。抓好廣大中小學生濕地保護知識教育,樹立濕地保護意識。研究建立濕地保護志愿者制度,動員公眾參與濕地保護和相關知識傳播。
【文章重要位置設計】
[精彩標題示例]
莫讓濕地成為生態“孤島”
濕地不“失地” 功夫在日常
[精彩開頭示例]
近年來,隨著人口增加、經濟和社會發展,對濕地資源的需求不斷增加。我國的濕地生態系統,由于盲目開墾和轉變濕地用途、水資源不合理利用、濕地產品不可持續開發、水質惡化等現象的普遍存在,正面臨越來越嚴重的威脅。
人類的生活離不開濕地,具體表現在很多方面,尤其是濕地帶給人類的美感。濕地之美,美在作為景觀存在的水和水生植物組成的風景;美在濕地中生活的動物、植物、微生物等成千上萬的物種,它們以各自的形態支撐著人類視線中的自然和諧;美在濕地帶給人精神的愉悅和傳承,無論是文學還是繪畫書法等藝術形式都傳遞著人類的思想。
[精彩結尾示例]
沒有健康的濕地,就沒有健康的人類。沒有濕地之美,人類也將失去心靈的激蕩和對美的感知。因此,為了自己,為了子孫后代能夠看到原始的濕地之美,我們必須保護濕地,珍愛生命的棲息之所。
相關文章推薦:
點擊分享此信息:
相關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