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云南公務員考試行測模擬卷:閱讀理解<434>
目前很多城市的新地標,要么比高度,要么比奢華,或是一味追求前衛和怪誕,與周邊的歷史文脈形成尖銳的反差。由于建筑特別是地標性建筑關涉百年大計,千年大計,一旦造好,就很難改變,因而近年來有不少公認的敗筆,已成為城市中極不和諧的音符,為世人所詬病,并為后人留下笑柄。
作者要表達的主要意思是( )。
A.城市的新地標應與周邊的歷史文脈相協調
B.地標性建筑關涉百年大計,千年大計,一定要造好
C.一味追求高度、奢華、前衛或者怪誕,造就了很多城市地標敗筆
D.建設城市地標要謹慎,不要為世人所詬病,也不要為后人留下笑柄
研究“基本”粒子,須借助極高的能量。欲知物質的微觀結構,首先得變革微觀物質,得想辦法把氫原子、原子核以及質子、中子等這些小粒子打碎,把它們的內部結構和各種性質暴露出來。
對“物質的微觀結構”與“微觀物質”解說正確的一項是( )。
A.兩者都反映微觀物質的結構,即微觀結構構成了微觀物質
B.前者指原子結構(含原子核),后者指質子、中子等小粒子
C.前者指小粒子內部的組合模式,后者指構成物質的各種小粒子
D.兩者都是指組成物質的分子、原子、質子、中子等小粒子
“和諧”是什么?人人都有飯吃,人人都可以說話,就是一種最為樸素的“和諧”,這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題中應有之義。
這段話是說( )。
A.人人有飯吃、可以表達個人看法,是和諧社會的主要特征
B.人人有飯吃、可以表達個人看法,是和諧社會的必要條件
C.人人有飯吃、可以表達個人看法,是和諧社會的最高標準
D.人人有飯吃、可以表達個人看法,是和諧社會的最終目標
桂林的山主要由石灰巖構成,在地質學上屬喀斯特地形,這在中國南方是很多的,如果僅就其地質學意義來講,桂林的山水比之別的地方的山水未必有什么優勢,但如若從審美意義上講,它們的審美潛能是大不一樣的。桂林的山遠優于其他的同樣由石灰巖構成的山,桂林的水遠勝于其他地方的水。有詩詠桂林的山水,云:“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這如青羅帶的漓江與像碧玉簪的青山才是桂林山水優于別處山水的地方。正因如此,人們才說“桂林山水甲天下”。
下列對這段話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別的地方的山水也很美,只是沒有桂林的山水那么有名。
B.人們之所以說“桂林山水甲天下”是因為有詩人寫詩贊美了它們美麗的景色。
C.桂林的山水有著別的地方的山水所不具有的審美潛能。
D.桂林山水之美源于它獨特的地質結構和人文蘊涵。
公共輿論是各種社會意見的集合,在不同意見表象的背后都有著內在的理性認知邏輯。再簡單的意見都有其“道理”,并非只是人們情緒化的反映,情緒往往是伴隨一定的認知邏輯出現的。就政府形象輿論而言,影響人們對政府評價的意見,除了個體的利益訴求和直接體驗外,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人們對社會的基本認知態度和價值選擇,這就構成了人們對政府形象認知的基礎邏輯。當人們從自身的認知邏輯出發,能夠對政府的行政作為進行合理的邏輯構架時,就可以得出積極的、肯定性的意見評價;而當人們無法從認知邏輯上對政府決策對其管理行為加以合理解釋時,自然就會形成消極的、否定性的意見評價。
這段文字主要評論:
A.應從理性邏輯層面解讀公共輿論
B.公共輿論的形成有其內在邏輯基礎
C.應引導大眾理性分析政府行政決策
D.個體認知邏輯決定了對政府形象認知的差異
1.答案:
解析:
據提問知此題屬于隱含主旨題。
首句就概括了作者的觀點“很多城市新地標與周邊歷史文脈形成尖銳反差”。后面主要在解釋為什么反差不好,會有什么后果。綜合理解作者對這種反差的態度是否定的,城市新地標與周邊歷史文脈應該協調發展,A項符合意思。B、C、D三項均是表面句子的意思歸納,而非作者的核心觀點。故正確答案為A。
2.答案:
解析:
據提問可知此題是細節判斷題。
解題重點在第二句話。“變革微觀物質”是和“想辦法把氫原子、原子核以及質子、中子等這些小粒子打碎”相對應的;而“欲知物質的微觀結構”相對應的是“把它們的內部結構和各種性質暴露出來”,“它們”指小粒子。由此可知C項是對二者的正確理解。
根據文段可知應該是微觀物質構成微觀結構,A項不正確;B項將微觀物質的含義分割開來,理解錯誤;D項內容僅是微觀物質的含義。
故正確答案為C。
3.答案:
解析:
>此題為非典型的表面主旨題>。“題中應有之義”指主題中應包含的義理。材料理解為“人人有飯吃、可以表達個人看法”是構建和諧社會應包含的義理,即“人人有飯吃、可以表達個人看法”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要條件”。故正確答案為B。
A項的“主要特征”,C項的“最高標準”,A項的“最終目標”都不是“題中應有之義”的同義替代。
老師點睛:
B應包含A,則可推出A是B的必要條件。
4.答案:
解析:
據提問知此題為細節判斷題。
文段主要介紹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原因:喀斯特地形并非桂林獨有,桂林山水的優勢在于審美潛能。
A、B項文段未曾提及。
D項錯在桂林山水之美并不是源于它獨特的地質結構。
C項是對文段“但如若從審美意義上講,它們的審美潛能是大不一樣的”的同義概括。故正確答案為C。
5.答案:
解析:
文段是典型的分總分結構,首句進行背景鋪墊,告訴我們公共輿論的概念。接著引出文段觀點,“基于人們對社會的基本認知態度和價值選項,構成了人們對于政府形象認知的基礎邏輯”同意替換所以答案為D項。B項為干擾項,B項是對于前文背景鋪墊的同意替換,不是重點內容,應予排除。A和C項,應該如何做是典型的引申項,主旨題不需要引申,直接排除。
相關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