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云南公務員面試指導:原創作者“敗給”標準答案
本期為各位考生帶來了2017年云南公務員面試指導:原創作者“敗給”標準答案。面試是一門藝術更是一門技術,面試的技巧要懂得靈活運用,就能拿到心儀的職位,云南公務員考試網專家溫馨提示考生閱讀下文,相信能給考生帶來一定的幫助。
相關文章
仔細研讀下文>>>2017年云南公務員面試指導:原創作者“敗給”標準答案

【熱點背景】
近日,《中國青年報》刊登一篇《我是作者,卻答不準文章的“作者原意”》的短評,該文作者提到,自己一篇報道被選用為閱讀理解的材料,這道12分的題目,他自己最多只能拿到6分。這讓作者感到有些尷尬。
【命題預測】
知名作家周國平,最近出了一本書《試卷中的周國平:對標準答案說不》。周國平的文章流傳廣泛,被作為語文閱讀理解題,但作者本人做有關題目,在“標準答案”面前,卻被判“錯”。對此你怎么看?
【評析】
我認為,連作者都答不對的閱讀理解,違背了我們學習閱讀理解的本意。
周國平的文章流傳廣泛,是出閱讀理解題的好素材。但他似乎并不覺得高興,原因是,這些以他的文章為材料的閱讀理解題,往往讓他本人摸不著頭腦。比如有一回,他自己做了一道題,結果按照標準答案只能得69分,比有的學生還低。其實這種現象并不罕見。就像網絡上一直流傳的一個魯迅的梗。魯迅:“晚安”!。語文老師:“晚安”中“晚”字點明了時間,令人聯想到天色已暗,象征著當時社會的黑暗。而在這黑色的天空下人們卻感到“安”,側面反映出人民的麻木,而句末的感嘆號體現出了魯迅對人民麻木的“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魯迅:……。被網友戲稱“我終于知道我當年語文為什么不好了”這雖然是一個笑話,但是在笑過之后,留給我們的卻是對于目前的語文教育的深深思考。一千個人眼里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說的是對待同樣的事物,每個人的理解或有不同。文本具有開放性,往往連作者都沒有意識到其中的一些奧秘。這其實不奇怪。語文閱讀理解之所以要有標準答案,自然是為了方便打分,避免發生歧義。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閱讀理解已經偏離了“閱讀”和“理解”的本義。按理說,學生看完一則材料,應當從自己的角度分析文本,只要言之成理,就該得分。依賴于標準答案的閱讀理解,卻人為限制了學生的理解能力與想象力。這對培養學生的閱讀與欣賞能力,無疑是一種極大的破壞。
歸根結底,這又是應試教育體制導致的弊端。在應試化的思維下,任何考試都以成績為主,以分數決定高下。這在扼殺學生想象力的同時,也會鉗制老師的積極性。既然到最后是分數說了算,老師如果把更多精力放在培養學生真正的閱讀理解能力上,就會與應試化教育的模式相悖。
所以說,最應該反思的就是教育主管部門,我們能夠理解改革是需要魄力的,教育改革牽一發動全身,慎重不草率沒有錯,但不等于可以止步不前。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存在問題的應試教育不能一直拖著不改。本該是生動活潑的語文教育,難道就沒有任何改革的空間?死抱標準答案的閱讀理解題,在題目設計上就應該開放一些,更加迎合這一題型的本義。身處教學一線的語文老師們,要敢于走得更遠一些,放手讓學生發揮個人思考與判斷,只有真的從自身去閱讀去理解,才能回歸到我們閱讀理解的本質上來。
點擊分享此信息:
相關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