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云南公務員考試行測模擬卷:閱讀理解<5>
> 這段文字的主要觀點是()
A.營造良好的交通秩序需要大家的自覺性
B.“只說空話,不干實事”會加劇交通堵塞
C.解決交通堵塞的根本在于提高人們的素質
D.增加交警的數量無助于緩解交通堵塞
古人種植的時候需要雨水,行船的時候需要有風,水和風能夠按照季節準時而至,古人便把這種自然現象和秩序叫做“信”。有了“信”,人們才能進行生產勞動,才能正常生活。所以他們總是誠心誠意地祈求上天或神仙來保佑,以便得到準確、實在的“信”。后來人們認識到人類自身也需要這種信,而人之信需要由“誠”來保證,來實現。“誠”指人內心的一種態度,信是誠的外在表現;“誠”與“信”是一體兩面。
這段文字的主旨是( )。
A.誠信的由來
B.中國古代特別重視誠信
C.對“誠”與“信”的繼承
D.一體兩面的“誠”與“信”
分布于不同地方的語言使用者,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積累了生產生活的共同或獨特的經驗。這些經驗或知識體系都凝聚在語言之中。而各個語言群體對自然界的認識分別在不同的方面達到了不同的深度,形成了認識結構的互補分布,共同構成了人類廣博精深的知識體系。
這段文字意在說明( )
A.人類知識系統通過不同群體以語言的方式保存和建構
B.人類群體通過語言將經驗和知識加以發揚和運用
C.語言促進了各個群體知識體系的分化
D.人類各群體的經驗和知識體系的深度和廣度上各不相同
學校是傳播知識的主渠道,卻不是唯一的渠道。學習書本知識固然重要,但在實踐中學習也很重要。沒有一個科學家的知識是完全從學校學來的,也沒有一個科學家的知識完全是從書本學來的。
上述材料所要說明的主旨是( )。
A.學習書本知識和參加實踐是獲得認識的兩個來源
B.人們通過親自實踐而總結出的經驗真實可靠,而書本知識是不可靠的
C.一個人不可能事事親身實踐去獲取知識,而且也沒有必要那樣做
D.我們既要不斷學習書本知識,又要不斷地通過實踐豐富自己的知識
漢學又稱樸學,指漢儒的考據訓詁之學,極盛于清乾嘉時代;宋學指宋代(也包括元明)程朱和陸王兩派的理學,熾張于有宋一代。前者重文辭考據,后者重心性義理,門戶之限甚嚴,彼此消長。
在以上話語中作者論述的是( )。
A.漢學與宋學之分別
B.程朱學派和陸王學派之分別
C.文辭考據與心性義理之分別
D.漢儒與宋儒的門戶之爭
1.答案:
解析: 這是一道主旨概括題。文段的首句援引了觀點。第二句談的是交通問題,運用反面論證,告訴我們要增強自己的自覺性,才能很好地解決交通問題,運用主體排除,含有自覺性的選項也只有A。而C項強調的是在于提高人們的素質,自覺性才是其中的一種。故選A。
2.答案:
解析:
>根據提問可知本題是表面主旨題。>根據“古人”、“所以”、“后來”等詞,文段在層層深入談誠信的理解,因此材料的主旨句為最后一句:>“誠”指人內心的一種態度,信是誠的外在表現;“誠”與“信”是一體兩面。材料強調的是“誠”與“信”的不可分割,所以不難看出答案為D。
>A選>項“由來”空泛,沒談到對文段理解,>B選項只對材料前半部分進行說明而忽略了“后來”之后的內容,C選項中的“繼承”材料中并未體現。
>故正確答案為D。
3.答案:
解析:
材料前兩句話提到人類的經驗和知識凝聚在語言之中,轉折詞“而”的后面是材料重點,提到人類的認識結構互補分布構成人類廣博精深的知識體系。同義替換答案為>A>。
4.答案:
解析:
據提問可知此題屬于表面主旨題。
材料中三句話都有明顯的關聯詞幫助理解意思,第一句“卻”強調學校不是傳播知識的唯一渠道,第二句“但”強調在實踐中學習很重要,第三句“沒有……也沒有”說明只靠學校和書本學知識行不通。三句話反復強調的都是要在書本中學知識,也要在實踐中提高認知,據此分析D項最符合。
A項常識錯誤,獲得認知的來源只能是實踐,書本知識要通過實踐才能變成認知。B項太絕對,文章沒有說實踐經驗可靠,書本不可靠。C項與文意沒有關聯。故正確答案選D項。
5.答案:
解析:
由提問可知本題考察表面主旨。
題干分別講了漢學與宋學的定義和特點,B項文段中沒有論述,C、D項比較片面,僅說了漢學與宋學的某一方面。因此A項較為全面。故正確答案為A。
相關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