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云南公務員考試行測模擬卷:閱讀理解<15>
清末學者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將晚清書法衰微的現象歸咎為傳統書法范本面目失真,這是承襲了清代中葉學者對書法范本的認識,與書法史的真實狀況并不十分吻合,與書法史發展的實際趨勢也多有出入。當代書法家啟功先生則在《論書絕句》提出,這種令人生厭的“館閣書”與朝廷在科舉考試中標舉卷面書寫“黑大光圓”密不可分。那么,在不能廢除“館閣書”書寫要求的前提下,士人即便有條件取法摹刻精良的書法范本,也不能從根本上改掉“館閣書”的書寫習慣,這在康氏寫成《廣藝舟雙楫》之后的時代中得到了驗證。
對這段文字的主旨概括最準確的是:
A.批評康有為書法研究中存在的誤區
B.探討晚清書法藝術衰微不振的原因
C.強調科舉考試對書法藝術的負面影響
D.分析書寫模式與創作風氣之間的關系
不抵抗主義我向來很贊成,不過因為有些偏于消極,不敢實行。現在一想,這個見解實在是大謬。為什么?因為不抵抗主義面子上是消極,骨底里有最經濟的積極。我們要辦事有成效,假使不實行這主義,就不免消費精神于無用之地。我們要保存精神,在正當的地方用,就不得不在可以不必的地方節省些。這就是以消極為積極:沒有消極,就沒有積極。
以上文字主要告訴我們:( )
A.我贊成不抵抗主義的理由
B.不抵抗主義貌似消極,實則積極
C.積極與消極其實只是相對意義上的哲學詞匯而已
D.要成功必須把有限的精力集中起來做最重要的事情
公安部有一位領導曾經做過調查,結果發現信訪群體中 80% 都是農民,沒有一個是科級以上干部親屬,包括村主任的親屬都沒有。國家信訪部門負責人也曾說過:群眾信訪反映的問題中 80% 以上是有道理的。
這段文字意在說明的是( )。
A.我們要正確對待上訪群眾所反映的問題
B.“各負其責”不應該只是口號,“就地解決問題”是一個重要的工作
C.上訪往往是社會最基層、最弱勢群體不得已而采取的一種自我維權行為
D.應加強基層干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以文“明”志、以文“養”心、以文“怡”情、以文“化”人。
對這段文字理解準確的一項是( )。
A.借助文藝有助于驅散精神霧霾
B.精神霧霾比霧霾天氣更難驅散
C.不良生活方式是導致精神霧霾出現的原因
D.精神霧霾對人們的危害比霧霾天氣更大
某些病毒毫無疑問能引起癌癥。可是,有一些兒童期的癌癥卻可能是由于在生命早期接觸感染過少而引起的。
作者想要表述的觀點是( )。
A.兒童期接觸病毒可能引發癌癥
B.生命早期接觸病毒會引發成年時癌癥
C.兒童期適當接觸病毒可能增強免疫力
D.某些病毒能夠引起癌癥
1.答案:
解析:
本題為表面主旨題。文段以康有為的書法為例,然后引出啟功先生所提出的觀點“閣書”與朝廷在科舉考試中標舉卷面書寫“黑大光圓”密不可分。那么,在不能廢除“館閣書”書寫要求的前提下,士人即便有條件取法摹刻精良的書法范本,也不能從根本上改掉“館閣書”的書寫習慣”,言外之意就是“館閣書”書寫要求對書法藝術有很強的負面影響,而“館閣書”書寫要求又是與朝廷在科舉考試中標舉卷面書寫“黑大光圓”密不可分,則對文段主旨概括最為準確的選項是C選項。
2.答案:
解析:
根據“告訴”一詞可知本題屬于隱含主旨題。這類題要求考生在把握文段表達含文的基礎上,要在一定程度上予以引申,不能簡單地斷取字面的文字,首先排除A、B選項。本段文字是在論證不抵抗主義是積極還是消極,從“我們要辦事有成效……就不得不在可以不必的地方節省些”可以看出,不抵抗主義是積極的,其深層意圖是不贊成把精力浪費在無用之地,而應把主要精力集中放在有用之事上。選項D符合,C項太過表面,并未過多涉及文字內容,故排除。故正確答案為D。
3.答案:
解析:
根據提問中的“意在”可知本題考察隱含主旨。本題的關鍵信息是“信訪群體中80%都是農民,沒有一個是科級以上干部親屬”,這表明上訪人群是社會最基層、最弱勢的群體,從“反映的問題中80%以上是有道理的”可以看出上訪人群并非無中生有,而是切實想要找到解決問題。由此可引申為,上訪已經成了他們不得已而采取的一種自我維權行為,C項正體現了這一點。題干材料并沒有提及對待上訪群眾所反映問題的態度,也沒有說到干部發現、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不選A、B、D。故正確答案為C。
4.答案:
解析: B項“更難驅散”未提及;C項“不良生活方式”未提及;D項通過“危害一點都不必霧霾天氣小”,可知是錯誤的;A項通過最后一句得出。故正確答案為A。
5.答案:
解析:
根據提問“想”可知此題為隱含主旨題。據材料中轉折詞“可是”可知,作者強調的是生命早期接觸病毒過少可能會引起兒童期的癌癥,引申即突出生命早期接觸病毒的積極作用,因此答案為C。A項和B項不是作者表達的觀點,D項是材料中的觀點之一,但只是鋪墊,并非重點。故正確答案為C。
相關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