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政熱點:為民服務要“馬上辦”豈能“等過年”
幾天前,小周來到西部某市的一所創業服務中心咨詢創業貸款政策,沒承想碰了一鼻子灰。“現在申請貼息貸款,年前肯定辦不下來!”一名工作人員有些不耐煩,“年后再來吧!”臨近年關,部分工作人員的“年前綜合征”開始“發作”:還沒到假期,狀態卻已“放假”,經常把“過了年再說”掛嘴上,讓辦事群眾心里添堵。(2月4日《人民日報》)
臨近春節,越來越多企業開啟了放假模式,越來越多外出工作的人們也漸漸踏上了回家的歸程。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到政府機關辦事的企業群眾確實相對較少。但服務對象的數量變化不該是左右服務水平、服務效能的標尺。不能因為辦事群眾少,服務就打了折。越是臨近歲末年初,越是考驗服務意識和工作作風,黨員干部越是要守好“責任田”、站好“服務崗”,怎能因為要放假就懈怠起來?
事實上,群眾選擇這個時間點還到政府機關辦事,其所辦事項多少有一點急迫性。急事的背后,關系著群眾切身的利益,甚至可能關系著一個家庭的節日心情,一個企業的發展壯大,可謂是一步都等不得、一步都慢不得。所謂“群眾利益無小事”。今日推托說“年后再來”,難保明日不會推托說“十五再來”,推來推去,透支的是相關部門的社會公信力,傷害的是群眾的幸福感與獲得感。
退一步講,由于一些單位提前放假,與之銜接的事項確實可能需要年后才能繼續。在此情況下,工作人員就應該耐心細致地做好解釋溝通工作。此外,還可以將企業群眾的資料準備情況、下一步的工作流程、辦事過程中的注意事項進行核對告知,方便群眾下回就能一次辦結,避免群眾來回跑。
在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的時代背景下,轉變政府職能、深化簡政放權、提升政務服務工作能力,越來越成為各級機關聚力的方向。浙江、江蘇、四川更是大力推行“最多跑一次”“不見面審批”的服務效能大提速。無論企業是否放假,無論辦事群眾多寡,為民服務的水平與效能都應該一以貫之,不推諉、不打折、高標準、嚴要求。只有讓“馬上辦”的責任擔當代替“等過年”的懶散拖延,才能打通作風建設的“最后一公里”, 為企業、群眾匯聚最磅礴的幸福感與獲得感。
文/汪東旭
點擊分享此信息:
相關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