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政熱點:在擇偶問題上,女性精神獨立是必要的
每逢春節前后,相親問題總會成為熱點話題。而單身女性的擇偶難題,則容易被輿論關注。
在北京,筆者曾參加過一些集體相親活動。在這些商業化的相親活動中,平臺為了吸引更多優質單身資源,往往會打出一些誘人的標簽,其中最常用的就是“名校名企”“京戶京房”,而女生的加分項則在于“顏值身材好”,男生的外形條件雖不會有苛刻要求,但一般會被要求身高(多為“身高在170以上”),而古話所說的“男才女貌”或者“男材女貌”,在當代相親活動里照樣能得到體現。
而且,雖然參與者心照不宣,但家庭的“門當戶對”往往也被考慮入基本條件。比如,在參與者填寫的基本信息中,有一些女生明確指出“不要農村男”等等。這種標簽化乃至帶有歧視意味的態度,并沒有得到輿論乃至媒體足夠的警惕——更多人只是默認了客觀現實的存在,而不再反思其內在不合理性。
而在男生填寫的相親要求中,往往會更加“現實”。相親男生對女生的家庭和工作因素的苛刻要求相對較少,但明確要求另一半“顏值身材好”者大有人在,甚至有男生對另一半的唯一要求就是外形要出眾,至于其他方面差不多便好。這些情況大概可以反映當下單身男女青年擇偶的真實心態。
美女被一些人看成所謂的“稀缺資源”,他們是人群矚目的焦點。這個現象自古而然,本無可厚非。然而,在市場經濟和現代大眾媒體傳播的裹挾下,顏值高的女性不只是容易獲得男性青睞,更與資本、權力(尤其是話語權)緊密結合,美女的形象借助廣告、網絡、電影、電視等媒介植入、滲透、影響到社會的各個層面,由此引發的“審美經濟”和“粉絲經濟”深深地改變了我們對事物的認知,甚至一些女孩不惜花重金做整容手術,只是為了能在同性競爭中“脫穎而出”。
當復雜的女性形象被“美女”這個概念平面化、單一化后,女性反而更容易被許多盲目以貌取人的“外貌協會”的男性所誘導。如此一來,女性反而喪失了自己的獨立精神和主體性。所以,有的剩女之所以“剩下”,或許因為“顏值太高”,追求者眾多,就要求對方具備與自己顏值層次匹配的經濟條件、社會地位,反而不知選哪位男性為好了;而與此相反,有些剩女可能顏值條件不佳,就喪失了自信和接觸優質男性的勇氣,甚至自我封閉起來,也就只好“剩下”了。
這兩種情況都會讓女性無法在適齡之時找到合適的另一半,這就需要女性尋找合理的自我認知,做好清晰的定位。然而,此話說來容易,做起來又何其難!我們畢竟都不是活在真空里,觀點、行為總是容易受環境、輿論影響的。就像一些肥皂劇滿足了家庭主婦對生活的想象,當前有不少影視、文藝作品對女性的婚戀觀、審美觀都有著很深的影響。然而,現實生活里的“都教授”總是少之又少的,很多女性不禁感慨,要找到好男人,不僅要有優秀的條件和智慧,還需要一些運氣和緣分。
緣分之時奧妙難測,但不可否認的是,運氣也是實力的一方面。能增加自己與優質男接觸的機會,這看起來是運氣,其實也是一種能力。我經常跟朋友打一個比方,就像打魚的漁民,在貧瘠的海域放網,可能撈一天也搞不到幾條大魚。而在豐饒的海洋里捕撈,一網打下去,撈上來的全是大魚。也就是說,找對了好圈子,進入了好環境,這點非常重要。不少剩女之所以抱怨自己身邊沒有合適的、優秀的男性,本質是因為自己還無法躋身一個更高的層次、更好的圈子,只能在“貧瘠之海”唉聲嘆氣了。
然而,圈子就是最重要的嗎?從日常經驗來看,一個人的求學環境、工作環境都不如自己生活的小圈子重要,而小圈子又不如自己本身的修為重要,說白了,還是要投資自己,讓自己更出色,并且,這個出色不僅僅是世俗意義上的成功,更是內心修為的自信、豁達與開闊。一個真正大氣、自信和樂觀的女性是美麗的,也是對異性充滿魅力的,至于外界如何評價反而并不重要。
點擊分享此信息:
相關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