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政熱點:列車配備專職醫護人員并不可行
甘肅天水籍的姚女士,在本月23號,帶著父母乘坐K228次列車從天水去往廣州,父親姚先生上車后即突然暈倒。家屬當即要求下車救人,但沒有獲準。兩個小時以后,列車停靠陜西寶雞站,姚先生已沒有生命體征。(2月28日中國之聲)
這無疑是一場悲劇,就這件事究竟是誰的責任,從現有的信息還不好妄下結論,不過看到寫在新聞最后的建議——列車上應當配備專職醫護人員,提供專業的醫療救助。我只想說:想法很美好,可是這樣的設想是否真的可行,還有待商榷。
首先,我們并沒有那么多合格的專職醫護人員可以滿足需求。列車上會出現什么樣的病人誰也說不準,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因此就要求隨車醫生擁有綜合性的知識和過硬的技術。培養這樣一名醫生周期長、難度大、成本高。如果想要每趟列車都配備專職醫護人員的話,我們現在需要多少醫生呢?據報道,2月26日正月十一全國鐵路共開行旅客列車8155列。也就是說,目前至少需要8000名經驗豐富、技能過硬的醫生,而隨著我國鐵路的不斷發展、人們的出行需求不斷增長,這一數字還會繼續上升。可惜的是,我國目前醫生短缺現象十分嚴重,根據相關數據統計,我國目前至少需要全科醫生35萬人,但實際僅有近17萬,也就是說,缺口達到18萬人。
其次,在旅途中突發疾病導致不得不停車救治情況并不多見,其中部分是可以避免的,而對那些難以避免的情況,鐵路部門也有相應的應急處置辦法。2月4日中午十二點多,由深圳北開往杭州東的D3112次動車剛從惠州南站開出不久,2號車廂有一名孕婦就開始感覺肚子痛,連羊水都破了。我個人認為,這種情況其實是可以避免的。畢竟,通常孕婦都事先知道自己的預產期,當預產期臨近之時,可以盡量避免出遠門,或是去到距離醫院太遠的地方。而乘坐火車出行相對風險極高,是尤其需要避免的情況。
好在列車長業務水平過硬,在了解情況后立即啟動應急預案,廣播尋醫的同時聯系客運調度,請求列車中途臨時停靠醫療條件較好的車站并呼叫救護車急救,最終為孕婦贏得了寶貴的時間,母子平安。類似旅客在列車上突發疾病,列車臨時停車最后成功救人的例子還有很多,可見,鐵路部門已經擁有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應急處置方案,可以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保障旅客的人身安全。而相應的,即便花了大代價為每一列火車都配備全科醫生,恐怕也并不能保證萬無一失。
最后,術業有專攻,鐵路部門的主要職能畢竟還是運輸。他們販賣的是位移,負責將我們從一個地方位移到另一個地方,我們可以要求鐵路部門安全、正點,但沒辦法要求他們為我們治病,因為治病是醫院的職能。
綜上,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為每趟列車都配備專職醫護人員并不可行,或者說難度太大。
那么,面對這次的悲劇,難道我們就只能望洋興嘆、毫不作為了么?也不盡然。還記得今年春運剛開始不久時,中央電視臺曾經報道過上海虹橋火車站春運期間的現場情況——候車大廳內安排了流動服務車,而服務車上載有一名醫生,志愿為候車室內的旅客提供醫療服務。我認為這是值得長期維持并在國內其他大型車站內推廣的一項惠民舉措。希望鐵路部門能夠盡快和附近醫院合作,在客流量達到一定程度的車站內設置類似的醫療服務崗,這樣不僅能夠讓候車室內的旅客獲得基本的醫療保障,在附近線路上運行的列車上若有旅客突發疾病,也可以由客運調度部門安排盡快在這些車站停車,讓旅客能在第一時間得到醫療救助。
展望一下,也許在不久的將來,隨著遠程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們可以通過計算機甚至是手機,請求千里之外的醫生為列車上突發疾病的旅客提供專業的醫療救助,甚至可以依托人工智能,在列車上配備萬能的醫療機器人,讓我們的生命多一份保障。
文/過云松
點擊分享此信息:
相關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