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政熱點:文明祭掃,讓“綠色清明”漸成新風尚
云南時事政治頻道更新國內國際時事政治熱點,并提供時事政治熱點、時政模擬題、時事大事記及時事政治熱點匯總等。今天我們關注--時政熱點:文明祭掃,讓“綠色清明”漸成新風尚。
作者:安進秋
3月31日和4月1、5、6、7、8日為祭掃高峰日,預計今年清明節期間北京市祭掃人數將突破450萬人。在祭掃高峰日,每天上午8時至11時為高峰時段,集中祭掃會導致人流和車流量劇增,造成交通擁堵,建議市民科學合理安排祭掃時間。(3月23日據《北京青年報》)
清明掃墓,祭祀祖先,慎終追遠,聊表思念,這是中國式親情的優良傳統。據史料記載,晉文公為紀念曾割肉以飼、寧被燒死也不愿伴君的介子推,將其祭日定為“清明節”,以彰其品質高潔。
之后逐漸發展演變,清明成為中華民族的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清明祭掃,寄托哀思,不忘根本。感念先人、珍惜當下是我們感恩的情懷表達。但是,近年來清明節祭品“趕時髦”、集中祭掃導致交通嚴重擁堵、公墓內沿路垃圾成堆、周邊環境臟亂差、焚燒紙錢引發火災等亂象,在一些地方頻頻上演。文明理念和文明規則被拋在腦后,祭掃成了添亂添堵之旅,甚至釀成安全事故。
清明我們可以流下思念的淚水,但我們不能讓煙灰滿天飛,更不能引燃森林火災,我們要與環境同呼吸,積極響應文明祭祀,時刻提醒自己,“燒一片紙,不如添一片綠”。因此,打造綠色、生態、和諧的清明節,離不開政府的倡導,更離不開每一個祭祀者的支持與配合,樹立文明祭奠新風,發揚中華民族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不僅是句口號,更是行動。
轉變觀念,樹立文明祭祀新風。發揚中華民族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樹立科學的祭祀觀,不搞攀比、不講排場、不擺闊氣,做到理性祭奠、節儉祭奠,以肅穆、環保、節約、安全的文明方式緬懷逝者。每年的清明節,由于焚燒紙錢等不安全的祭祀,造成了火災高發,不但造成了山林著火的經濟損失和生態損失,也導致當事人被追究法律責任,得不償失。因此,焚燒紙錢要千萬注意防止火災隱患,應使用焚燒桶或金屬容器,選擇堅固地面作為焚燒點,遠離其他易燃、可燃物品。同時,在祭祀結束后應檢查四周,將燃灰清理干凈,確保冥紙或香燭完全熄滅、沒有余火后再離開現場。
講究環保,采取文明祭奠方式。要摒棄以往焚燒紙錢、擺放祭品、燃放鞭炮等鋪張浪費的陋俗,大力推行鮮花祭祀、植樹祭祀、網上祭祀、開家庭追思會、踏青遙祭等文明健康安全的祭祖儀式,如用播放音樂代替放鞭炮,既節約開支又減少污染;為逝者獻上一束鮮花,表達緬懷之情;為逝者種上一棵綠樹,不僅寄托了哀思,而且為世界增添了一份綠意;隨著網絡的發展,網絡祭祀也逐漸受人熱捧,只需輕輕一點鼠標,就可以為逝者獻上蠟燭、香爐、紙錢、音樂等虛擬物品。
此外,誦篇祭文、放飛祈福氣球、白鴿、風箏等,或將思念之情寫在小卡片上等方式寄托哀思,提升傳統節日的現代意義。要樹立文明、安全、公德意識,突出生態、環保、低碳理念,在祭祀過程中不亂扔雜物,不破壞草地樹木,不污染空氣河流,自覺維護環境的優美、整潔和安全。
以身作則,帶動社會文明祭祀。毛澤東主席當年回韶山,拜謁父母之墓時說道:“教我者黨,生我者爹娘也!”將感恩之情溢于言表,但他獻給雙親的僅僅是一束松枝而已。如今,我們的社會在發展進步,在清明掃墓活動中,更要倡導文明祭奠,這既有利于保護生態環境,也是移風易俗、端正社會風氣的重要內容。廣大黨員、干部、國家公務員、共青團員要以身作則,率先垂范,做告別陋習,文明祭祀的先行者,以實際行動影響和帶動身邊的群眾。
遵守公德,崇尚尊老傳統美德。所謂“子欲養而親不待”,在懷念逝者的同時,我們也要珍惜當下,將孝老愛親的傳統美德發揚光大。樹立厚養薄葬的新觀念,對在世老人要孝在當下,“常回家看看”,在雙親、長輩健在時多關心,盡孝心,工作再忙也要常回家看看,回家再累也要多陪老人聊聊家常;當老人生病時在床前多盡義務、孝心,使他們老有所養、老有所樂;對逝去先人,要從儉辦喪事,文明祭祀。生前孝順無愧于心,無需老人百年后闊氣祭祀。
注重文明,恪守秩序。“清明祭掃交通擁堵”年年都會重演,人們集中在清明期間掃墓,掃墓自駕車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少。如果每個人都善待生態,自覺維護祭祀場所公共秩序,遵守有關防火規定,不在山頭、林地、公墓內違規用火。提倡乘坐公交車輛出行,駕駛機動車輛出行時,自覺遵守交通法規。合理安排祭祀時間,避開高峰日,錯開時段,保證祭掃活動安全、順暢、有序。
人間四月天,又是一年清明時。在四月憑吊先人、寄托哀思的氣氛中,能讓我們聊以思念和盡以孝道就足夠了,那些不合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東西是應該剔除的。在心中樹立起尊敬先人,學習先人優秀品質的思想,在行動上努力建設好國家和自己的家庭那是對先人莫大的孝敬。文明祭奠,綠色清明,從自身做起。讓綠色祭祀漸成風尚,過一個綠色、文明、環保、移風易俗的清明節。
點擊分享此信息:
相關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