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常識:生活中的物理常識
公務員考試行測中的常識判斷是考查考生平時知識積累的重要部分,這部分知識范圍廣泛包羅萬象,要求上知天文下曉地理,考生不僅平時要多觀察多積累,更要注意總結才能便于記憶。云南公務員考試網總結了生活中的物理常識,希望能對各位考生帶來幫助。
廚房中的物理常識
電學方面
①電飯煲煮飯、電炒鍋燒菜、電水壺燒水是將電能轉化為內能。
②排氣扇(抽油煙機)將電能轉化為機械能,利用空氣對流進行空氣變換。
③電飯煲、電炒鍋、電水壺的三腳插頭,插入三孔插座,防止用電器漏電和觸電事故的發生。
④微波爐加熱均勻,熱效率高,衛生無污染。加熱原理是利用電能轉化為電磁能,再將電磁能轉化為內能。
⑤廚房中的電燈,利用電流的熱效應工作,將電能轉化為內能和光能。
⑥廚房的爐灶(蜂窩煤灶,液化氣灶,煤灶,柴灶)是將化學能轉化為內能,即燃料燃燒放出熱量。
力學方面
①電水壺的壺嘴與壺肚構成連通器,水面總是相平的。
②菜刀的刀刃薄是為了減小受力面積,增大壓強。
③菜刀的刀刃抹油,為的是在切菜時,使接觸面光滑,減小摩擦。
④菜刀柄、鍋鏟柄、電水壺把手有凸凹花紋,使接觸面粗糙,增大摩擦。
⑤火鏟送煤時,是利用煤的慣性將煤送入火爐。
熱學方面
(1)與熱學中的熱膨脹和熱傳遞有關的現象
①使用爐灶燒水或炒菜,要使鍋底放在火苗的外焰,不要讓鍋底壓住火頭,可使鍋的溫度升高快,是因為火苗的外焰溫度高。
②鍋鏟、湯勺、漏勺、鋁鍋等炊具的柄用木料制成,是因為木料是熱的不良導體,以便在烹任過程中不燙手。
③爐灶上方安裝排風扇,是為了加快空氣對流,使廚房油煙及時排出去,避免污染空間。
④滾燙的砂鍋放在濕地上易破裂。這是因為砂鍋是熱的不良導體,燙砂鍋放在濕地上時,砂鍋外壁迅速放熱收縮而內壁溫度降低慢,砂鍋內外收縮不均勻,故易破裂。
⑤往保溫瓶灌開水時,不灌滿能更好地保溫。因為未灌滿時,瓶口有一層空氣,是熱的不良導體,能更好地防止熱量散失。
⑥炒菜主要是利用熱傳導方式傳熱,煮飯、燒水等主要是利用對流方式傳熱的。
⑦冬季從保溫瓶里倒出一些開水,蓋緊瓶塞時,常會看到瓶塞馬上跳一下。這是因為隨著開水倒出,進入一些冷空氣,瓶塞塞緊后,進入的冷空氣受熱很快膨脹,壓強增大,從而推開瓶塞。
⑧冬季剛出鍋的熱湯,看到湯面沒有熱氣,好像湯不燙,但喝起來卻很燙,是因為湯面上有一層油阻礙了湯內熱量散失(水分蒸發)。
⑨冬天或氣溫很低時,往玻璃杯中倒入沸水,應當先用少量的沸水預熱一下杯子,以防止玻璃杯內外溫差過大,內壁熱膨脹受到外壁阻礙產生力,致使杯破裂。
⑩煮熟后滾燙的雞蛋放入冷水中浸一會兒,容易剝殼。因為滾燙的雞蛋殼與蛋白遇冷會收縮,但它們收縮的程度不一樣,從而使兩者脫離。
?磨菜刀時要不斷澆水,是因為菜刀與石頭摩擦做功產生熱量使刀的內能增加,溫度升高,刀口硬度變小,刀口不利;澆水是利用熱傳遞使菜刀內能減小,溫度降低。
(2)與物體狀態變化有關的現象
①液化氣是在常溫下用壓縮體積的方法使氣體液化再裝入鋼罐中的;使用時,通過減壓閥,液化氣的壓強降低,由液態變為氣態,進入灶中燃燒。
②用焊錫的鐵壺燒水,壺燒不壞,若不裝水,把它放在火上一會兒就燒壞了。這是因為水的沸點在1標準大氣壓下是100℃,錫的熔點是232℃,裝水燒時,只要水不干,壺的溫度不會明顯超過100℃,達不到錫的熔點,更達不到鐵的熔點,故壺燒不壞。若不裝水在火上燒,不一會兒壺的溫度就會達到錫的熔點,焊錫熔化,壺就燒壞了。
③燒水或煮食物時,噴出的水蒸氣比熱水、熱湯燙傷更嚴重。因為水蒸氣變成同溫度的熱水、熱湯時要放出大量的熱量(液化熱)。
④用砂鍋煮食物,食物煮好后,讓砂鍋離開火爐,食物將在鍋內繼續沸騰一會兒。這是因為砂鍋離開火爐時,砂鍋底的溫度高于100℃,而鍋內食物為100℃,離開火爐后,鍋內食物能從鍋底吸收熱量,繼續沸騰,直到鍋底的溫度降為100℃為止。
⑤用高壓鍋煮食物熟得快些。主要是增大了鍋內氣壓,提高了水的沸點,即提高了煮食物的溫度。
⑥夏天自來水管壁大量“出汗”,常是下雨的征兆。自來水管“出汗”并不是管內的水滲漏,而是自來水管大都埋在地下,水的溫度較低,空氣中的水蒸氣接觸水管,就會放出熱量液化成小水滴附在外壁上。如果管壁大量“出汗”,說明空氣中水蒸氣含量較高,濕度較大,這正是下雨的前兆。
⑦煮食物并不是火越旺越快。因為水沸騰后溫度不變,即使再加大火力,也不能提高水溫,結果只能加快水的汽化,使鍋內水蒸發變干,浪費燃料。正確方法是用大火把鍋內水燒開后,用小火保持水沸騰就行了。
⑧冬天水壺里的水燒開后,在離壺嘴一定距離才能看見“白氣”,而緊靠壺嘴的地方看不見“白氣”。這是因為緊靠壺嘴的地方溫度高,壺嘴出來的水蒸氣不能液化,而距壺嘴一定距離的地方溫度低;壺嘴出來的水蒸氣放熱液化成小水滴,即“白氣”。
⑨油炸食物時,濺入水滴會聽到“叭、叭”的響聲,并濺出油來。這是因為水的沸點比油低,水的密度比油大,濺到油中的水滴沉到油底迅速升溫沸騰,產生的氣泡上升到油面破裂而發出響聲。
⑩當鍋燒得溫度較高時,灑點水在鍋內,就發出“吱、吱”的聲音,并冒出大量的“白氣”。這是因為水先迅速汽化后又液化,并發出“吱、吱”的響聲。當湯煮沸要溢出鍋時,迅速向鍋內加冷水或揚(舀)起湯,可使湯的溫度降至沸點以下。加冷水,冷水溫度低于沸騰的湯的溫度,混合后,冷水吸熱,湯放熱。把湯揚起的過程中,由于空氣比湯溫度低,湯放出熱,溫度降低,倒入鍋內后,它又從沸湯中吸熱,使鍋中湯溫度降低。
(3)與熱學中的分子熱運動有關的現象
①腌菜往往要半月才會變咸,而炒菜時加鹽幾分鐘就變咸了,這是因為溫度越高,鹽的離子運動越快的緣故。
②長期堆煤的墻角處,若用小刀從墻上刮去一薄層,可看見里面呈黑色,這是因為分子永不停息地做無規則的運動,在長期堆煤的墻角處,由于煤分子擴散到墻內,所以刮去一層,仍可看到里面呈黑色。
汽車上的物理常識
力學方面
①汽車的底盤質量都較大,這樣可以降低汽車的重心,增加汽車行駛時的穩度。
②汽車的車身設計成流線型,是為了減小汽車行駛時受到的阻力。
③汽車前進的動力——地面對主動輪的摩擦力(主動輪與從動輪與地面的摩擦力的方向相反)。
④汽車在平直路面勻速前進時——牽引力與阻力互相平衡,汽車所受重力與地面的支持力平衡。
⑤汽車拐彎時:
a.司機要打方向盤——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b.乘客會向拐彎的反方向傾倒——由于乘客具有慣性。
⑥汽車急剎車(減速)時,
a.司機踩剎車——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b.乘客會向車行方向傾倒――慣性;
c.司機用較小的力就能剎住車――杠桿原理;
d.用力踩剎車——增大壓力來增大摩擦;
e.急剎車時,車輪與地面的摩擦由滾動摩擦變成滑動摩擦。
⑦不同用途的汽車的車輪還存在大小和個數的差異——這與汽車對路面的壓強大小相關。
⑧汽車的座椅都設計得既寬且大,這樣就減小了對坐車人的壓強,使人乘坐舒服。
⑨汽車快速行駛時,車的尾部會形成一個低氣壓區,這是我們常常能在運動的汽車尾部看到卷揚的塵土形成原因。
⑩交通管理部門要求:
a.小汽車的司機和前排乘客必須系好安全帶——這樣可以防止慣性的危害;
b.嚴禁車輛超載——不僅僅減小車輛對路面的破壞,還有減小摩擦、慣性等;
c.嚴禁車輛超速——防止急剎車時,因反應距離和制動距離過長而造成車禍。
簡單機械的應用:
a.方向盤、車輪、開窗搖柄等都是輪軸;
b.調速桿,自動開關門裝置是杠桿。
汽車爬坡時要調為低速:由P=Fv,功率一定時,降低速度,可增大牽引力。
聲學方面
①汽車喇叭發聲要響,發動機的聲音要盡量消除(發動機上裝配消音器)——這是在聲源處減弱噪聲。
②為減輕車輛行駛時的噪聲對道旁居民的影響,在道旁設置屏障或植樹——可以在傳播過程中減弱噪聲。
熱學方面
①汽車發動機常用柴油機或汽油機——它們是內燃機——利用內能來做功。
②發動機外裝有水箱,用循環流動的水幫助發動機散熱——水的比熱容大。
③冬天,為防凍壞水箱,入夜時要排盡水箱中的水——防止熱脹冷縮的危害。
④小汽車的后窗玻璃板中嵌有一道道的電熱絲——它可以防止車內形成的霧氣附著于玻璃上并凝結。
⑤剛坐進汽車或有汽車從你身旁駛過時,會聞到濃濃的汽油味——擴散現象。
⑥空調車車窗玻璃設計成雙層的——防止傳熱。
⑦環保汽車使用氣體燃料,可減小對大氣的污染。
電學方面
①汽車的發動機常用低壓電動機起動:電動機是根據磁場對電流的作用的原理制成的,工作時把電能轉化為機械能。
②汽車電動機(汽車電機)常用車載電瓶(蓄電池)供電,汽車運行過程中可以利用的車輪帶動車載發電機發電,給蓄電池充電。給蓄電池充電時,電能轉化為化學能儲存起來,此時蓄電池是用電器;用蓄電池給電動機供電時,化學能轉化為電能,此時蓄電池才是電源。
③車載蓄電池還被用來為汽車上配裝的空調、電扇、收錄機、CD機及各種用途的電燈供電,方便地將電能轉化為機械能、聲能、光能等等。
④油罐車的尾部通常要掛一條鐵鏈直達路面,這樣做有利于使運輸過程中因顛簸而產生的電荷迅速傳到大地上,避免因靜電放電而帶來災難。
⑤車燈發光:電能——光能。
光學方面
①汽車旁的觀后鏡,交叉路口的觀察鏡用的都是凸面鏡,可以開闊視野。
②汽車在夜間行駛時,車內一般不開燈,這樣可防止車內乘客在司機前的擋風玻璃上成像,干擾司機正確判斷。
③汽車前的擋風玻璃通常都不直立(底盤高大的車除外),這是因為擋風玻璃。相當于平面鏡車內物體易通過它成像于司機面前,影響司機的判斷。
④汽車尾燈燈罩:角反射器可將射來的光線反回,保證后面車輛安全。
⑤汽車頭燈:凹面鏡反射原理,近距光燈絲在焦點附近,遠距光燈絲在焦點上。
點擊分享此信息:
相關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