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政熱點:科學蒼穹里,有他的光亮
時事政治頻道更新國內國際時事政治熱點,并提供時事政治熱點、時政模擬題、時事大事記及時事政治熱點匯總等。今天我們關注--時政熱點:科學蒼穹里,有他的光亮。
采訪李德威,讓我難忘的是這一串數據——終年56歲;40年潛心地質學研究,發表論文100多篇;25年奔走在世界屋脊,用腳丈量冰原荒漠,行程8萬多公里;臨終前留下10個大字:“開發固熱能,中國能崛起”。
一連串數字背后,是一位地質學家留下的一段在探索中尋找真理之光的歲月。
這是一位為科學獻身的“狂人”。
在學術研討會上,他發現演講專家講的概念不對,敢于直接站出來反駁;在領導問他是否愿意擔任學院院長職務時,他不假思索就說“我已經考慮清楚了,我不想當官,只想搞學術研究”;在他目睹汶川地震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時,他自掏腰包進行地震預測研究……
放棄職位、放棄名利、放棄輕松的實驗室研究環境,選擇了一條艱辛的道路,李德威短暫的一生艱辛而寂寥,卻純粹而高尚。
支撐他的,正是內心對科學真理的不懈追求。正如李德威所說:“已成之見不可囿,已有之功不可恃,人類對于地球和宇宙的認識越來越深入,但并沒有完結,也永遠不會完結。”
這是一位為國家為人民燃盡生命的“國士”。
在野外勘探總是險象環生,被狼狗咬傷、被牦牛攻擊、被冰雪阻礙、被溜索卡在江中、被高原反應折磨……他攀登絕壁,結果曬脫了皮、嘴唇干裂、兩手滿是劃開的口子;他野外科考,只能喝冰水、吃冰坨般的饅頭、睡在羊圈里,還調侃說“羊糞多軟啊,總比滿地沙石的好,在羊糞上鋪上床單,兩邊有石頭壘的墻,晚上能擋風,里面比較暖和,對于我們風餐露宿的人來說,已經很奢侈啦”……
穿越科學的蒼穹,我們在璀璨群星中總能找到相似的光亮——
1950年,李四光放棄國外優厚條件,在新中國百廢待興之際,毅然從英國繞道回國,作為新中國的地質部長,為我國石油事業立下卓越功勛;
在美國做訪問學者期間,同為湖北黃岡人的李德威拒絕留在國外的機會,他認為:“只有自己的國家好,才是真正的好。”
不管遇到多少困難,他都樂此不疲,在高原“無人區”里讓他著迷、讓他不惜付出生命的,是曾經向世界地質學界發出的聲音:“青藏高原是中國的,怎么能讓西方人主導研究話語權?”
這是一位比喜馬拉雅山更高大的人。
在他短暫的一生中,他最關心的第一是科研,第二是學生,唯獨沒有他自己。
他的同事、他的學生,生活上遇到困難他都主動幫忙,為同事解決入校指標,為學生家長看病送去錢物;在野外遇到危險,他總是把學生留在車上,自己出去探險,把最危險、最難爬、最長的路線留給自己;他胃出血,自己默默忍受,感冒數月不好也不去住院……
追尋著李德威在青藏高原千山萬壑間的勘探足跡,一種在高原上蜿蜒著的生命脈動,最終定格為地質圖幅上的五彩斑斕。
這條高原路,李德威一走,就是20多年。
忘不了,1990年在雅魯藏布江流域與蛇綠巖帶的相遇,啟發李德威提出不同于板塊構造假說的“下地殼層流假說”;
忘不了,在岡底斯山腳下的墨竹工卡,李德威分析了這里的成礦條件及找礦遠景,數年后,國家西部地質礦產大調查驗證了他的預測;
忘不了,他以最嚴格的標準制作西藏定結縣等地的地質圖幅,填補了這一地區地質圖幅空白……
當李德威“開發固熱能,中國能崛起”這10個字讓千千萬萬的網友淚奔時,我們的耳邊仿佛還回響著病床上的他,緊握醫生的手說的話:“對于死,我一點都不怕,我怕的是我的事業還沒有完成……”
李德威曾經踽踽獨行的科研之路,如今已經后繼有人;在他的背后,一個個探尋科學星空、立志以身報國的身影,不再孤獨、不再寂寞。(記者陳聰)
第一時間獲取更多重要信息
可添加二維碼
微信公眾號 : yngwyorg

點擊分享此信息:
相關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