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云南省考每日一練之定義判斷(1.14)
2021年云南公務員考試公告暫未發布,根據歷年云南公務員考試工作安排,預計2021年云南省考公告2021年3月發布,筆試時間預計為2021年4月,歷年筆試包括公共科目和專業科目,公共科目包括行政職業能力測驗和申論兩科。報考公安(含森林公安,下同)機關人民警察職位的考生還需進行公安專業科目筆試,公共科目考生可借鑒參考公務員教材中心最新批次的2021年云南公務員考試教程備考。下面云南公務員考試網就行測科目為考生提供一些練習。

相關文章

接下來完成1-5題!
1.合同轉讓是指合同主體發生變更,即由新的合同當事人代替舊的合同當事人,但合同的客體,即合同的標的并沒有發生變化。合同轉讓有兩種情形:一是債權轉讓,即由原債權人將其債權轉讓給新債權人,從而使新債權人代替原債權人;二是債務承擔,即由新債務人代替原債務人負擔債務。這兩種情況,債權人和債務人都發生了變化,合同的性質和內容則沒有改變。
下列不屬于合同轉讓情形的一項是( )。
A.小王欠小李100元錢,但由于別的原因,讓張先生替小王還債
B.小李還小王借給他的1000元錢,現小王不在,小李讓鄰居幫他收下,等他回來再交給小王
C.小王借給小李1000元錢,但小王讓小李將錢還給張先生
D.甲公司支付10萬元幫乙公司還債給丙公司,乙公司再幫甲公司收回在丁公司的欠款
2.習慣化是指由于刺激重復發生而無任何有意思的結果致使個體對這種刺激(例如警報、防御、攻擊)的自發反應減弱或消失的現象。改變刺激的形式或結果,可能使習慣化了的反應重新發生。
根據上述定義,下列可以用習慣化解釋的是( )。
A.小明經常在角色扮演網絡游戲中扮演大俠角色,發展到最后現實中也去劫富濟貧
B.在乒乓球比賽中,面對各種情況,抽球還擊的比率達到百分之九十
C.某個平時遵紀守法的人,卻敢于混在暴亂的人群中打砸搶燒
D.2—3個周的嬰兒看著成人吐舌頭、撅嘴的次數多了,慢慢地會吐舌頭、撅嘴
3.客觀報道是相對于新聞報道主體而言的,意味著不偏不倚,沒有摻雜自己的主觀因素,沒有故意歪曲。也叫做平衡報道。真實報道則是相對于被報道客體而言的,意味著沒有追究事件的另一側面,存在著真實但不客觀的報道。
根據上述定義,下列屬于客觀報道的是( )。
A.記者甲在報道中加入了一些自己的觀點和意見,以便大眾能更好地理解
B.記者乙在報道時,出于某種目的選擇只報道某一事件的某一個方面
C.記者丙在報道城管與小販的糾紛中用了一些帶有感情色彩的形容詞和副詞
D.記者丁做報道時,不會加入自己的判斷和推理,在事實的自然敘述中合乎邏輯地得出結論
4.行政不作為是行政機關對于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符合條件的申請依法應該實施某種行為或履行某種法定職責卻無正當理由拒絕履行或拖延履行的行政違法行為。
根據上述定義,下列選項中行政機關行為不屬于行政不作為的是( )。
A.王某要求所在地交通局告知有關汽車養路費收費標準,三個月未答復
B.陳某在某市建設局工作多年,符合職稱評定申請,申請職稱評定被拒絕
C.林某投訴某市醫藥公司販賣假藥,某市藥監局以不屬于主管范圍而拒絕
D.何某因制止違章建筑施工被打傷,公安機關以違章建筑無權處理不理睬
5.隱性歧視:指存在于人的思想中、未公開顯現出來的對特定群體的歧視性認識。
下列屬于隱性歧視的是 ( )
A.戴著墨鏡進居民小區的中年男子往往被門衛攔下來
B.滿臉大胡子、裝束怪異的人往往被看成藝術家
C.西裝筆挺、皮鞋锃亮的人常常被認為是成功人士
D.打扮成失學少年的乞丐往往能討到更多的錢
1.答案: B
解析:
第一步:抓住定義中的關鍵詞
關鍵詞包括“合同主體發生變更”,“合同的標的并沒有發生變化”。
第二步:逐一判斷選項
A中小王讓張先生替自己還小李100元錢,符合關鍵詞,屬于合同轉讓中的債務承擔;B中小李讓鄰居幫他收下之前小王借給他的1000元錢,債權或債務并未轉移給鄰居,不符合關鍵詞,因此不屬于合同轉讓;C中小王讓小李將錢還給張先生,符合關鍵詞,屬于合同轉讓中的債權轉讓;D中甲公司支付10萬元幫乙公司還債給丙公司屬于合同轉讓中的債務承擔,乙公司再幫甲公司收回在丁公司的欠款屬于合同轉讓中的債權轉讓。綜上,故正確答案為B。
2.答案: B
解析: A項,顯然是小明分不清網絡與現實的區別,類似于角色混淆。C項,此人遵紀守法是習慣化,而敢于混在暴亂的人群中打砸搶燒是他的去習慣化行為。D項,嬰兒看著成人吐舌頭、撅嘴的次數多了,慢慢地也學會了吐舌頭、撅嘴,顯然這是嬰兒的模仿,而不是習慣化。B項,乒乓球比賽中,抽球還擊的比率達到百分之九十,是因為面對不斷地來球攻擊刺激,參賽者下意識地、有效率地抽球還擊,而自發反應減弱了。因此,本題答案為B。
3.答案: D
解析:
客觀報道的表現是“不偏不倚,沒有摻雜自己的主觀因素,沒有故意歪曲”,A項中甲在報道中加入了一些自己的觀點和意見,不符合定義。B項是真實報道,不是客觀報道。C項中丙在報道時用了一些帶有感情色彩的形容詞和副詞,不符合定義。D項中丁做報道時,不會加入自己的判斷和推理,在事實的自然敘述中合乎邏輯地得出結論,符合客觀報道的表現。因此,本題選D項。
4.答案: B
解析: 定義的關鍵信息是“行政機關對于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申請”。選項B中陳某不屬于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所以不屬于的選B。因此,本題答案為B選項。
5.答案: A
解析: 定義要點是:未公開顯現出現的歧視,A項符合定義:B、C、D三項均不是歧視,不符合定義。故答案選A。
第一時間獲取更多重要信息
可添加二維碼
微信公眾號 : yngwyorg

點擊分享此信息:
相關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