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云南省考行測題庫優選999題(742-744)
手機端行測直接刷題
行測選詞填空優選題 1-3
接下來開始練習!
1.相傳,周廟里有個器皿叫“右坐之器”。這個器皿很奇特,水注得太少就傾覆,水注滿了也傾覆,水容量恰到好處時才平衡。有一天,孔子帶弟子到廟里看這個器皿,他讓人取來一瓢水試驗,果然如此。孔子慨嘆說,這同做人一樣,滿了就要傾倒。其實,凡事都有個度,古人以超為“過”,以少為“不及”,強調的就是一種平衡法則。遵循平衡法則,避免兩個極端,天地萬物才可以各得其所。
這段文字意在說明:
A.做人如同“右坐之器”一樣需要平衡和諧
B.為人藝術應該是不計個人得失、甘于奉獻
C.做人如同“右坐之器”不要過于追求完美
D.平衡法則要求我們要與世無爭、甘居中游
2.絲綢之路開通后,中國的養蠶繅絲、冶鐵、橋梁建造、造紙、雕版印刷、種茶、醫藥、煉丹等領先技術都相繼外傳,促進了當地的文明發展。例如中國的種茶術傳入印度、斯里蘭卡,使其日后成為種茶大國;井渠法是中國人的發明,甲骨文中就有井字,秦漢之際鑿井技術西傳,至今仍為中亞、西亞人民提供便利。域外的科技如埃及先進的玻璃制造術、印度的熬糖法、印度和阿拉伯的數學、天文歷算、醫藥也傳入中國。青花瓷是中外人民都青睞的中國瓷器,然而青花瓷在元代成熟卻吸收和融匯了外來文化,無論在用料、紋飾、造型上都主要受到伊斯蘭文化的影響,成為海內外收藏的珍品。
這段文字意在說明:
A.絲綢之路促進了中國文化向域外的輸出
B.絲綢之路給亞洲人民生活帶來巨大影響
C.絲綢之路促進了科技文化的交融與發展
D.絲綢之路促進了中國科技的發展與繁榮
3.有些職業倦怠并不能完全歸咎于待遇和管理體制等外部因素,因為職業性質決定其工作內容、考核方式以及薪酬待遇。高風險、高回報,這是行業薪酬的普遍原則。提升待遇,的確可以暫時提高員工的幸福感,問題是,究竟該提升多少才能達到整體的滿意度?而且,過一段時間,幸福感、滿意度還會持續存在嗎?工作始終是那份工作,事情還是那些事情,根本無法逃避。消除職業倦怠,不僅要看外部機制,恐怕還要看個人內心如何看待這份職業。
這段文字意在說明:
A.我們需要克服只關注外因忽略內因的處事方式
B.消除職業倦怠關鍵在個人對所從事職業的態度
C.福利待遇所帶來的職業幸福感不會持續存在
D.要綜合外因和內因兩方面才能消除職業怠倦
云南公務員考試參考與解析
1.答案:A
解析:
文段從“其實”進行總結,強調的是“右坐之器”帶給人們關于平衡的啟示,A項與文段最為契合。B項的“不計個人得失、甘于奉獻”在文段中未體現。C項過于片面,因為平衡法則不僅要求不能“超”,而且也不能“少”。D項的“與世無爭、甘居中游”過于消極,不是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因此本題答案為A項。
2.答案:C
解析:
文段首句指出絲綢之路開通后,中國的許多領先技術都傳到了國外,促進了當地的發展;第二句通過舉例證明首句的內容;第三句指出域外的一些先進技術也傳入了中國;最后一句通過青花瓷吸收和融匯了外來文化的例子,進一步指出外來文化對中國的影響。因此,文段通過兩方面來論述絲綢之路促進了國內外科技文化的交融與發展,C項概括恰當。A項和D項均為材料的部分內容,表述片面,排除;B項,文段主要論述的是科技文化的交融,未論述絲綢之路給人民生活帶來的影響,排除。故本題答案為C。
3.答案:D
解析:
首句指出職業怠倦不能完全歸咎于外部原因。接下來指出外部條件的改善能一定程度上消除職業倦怠,但由外部條件帶來的幸福感不能持續。最后一句指出觀點,要想消除職業倦怠,需要綜合外部原因和內部原因,D項與此相符。A、C兩項未提到“消除職業倦怠”這一關鍵詞,排除。B項“關鍵”表述錯誤,原文為“恐怕還要看個人內心如何看待這份職業”不能等同于B項的“關鍵在個人對所從事職業的態度”,排除。故本題答案為D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