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云南公務員考試行測技巧:把握“假設句”
更多行測技巧與方法掃碼獲取
行測言語理解技巧方法案例 把握“假設句”
行測言語理解與表達中主旨題整體占比較大,可是這部分題目類型多,篇幅較長。所以,很多考生認為這部分題找不到抓手,通篇讀題干又會比較浪費時間很是苦惱。其實,提高主旨題的準確率,不能埋頭盲讀,需要做到與作者“心有靈犀”,了解作者意圖,今天給大家介紹一種使用假設句讀懂作者意圖的方法。
所謂假設句是指分句之間存在假設關系的復合句子。前分句提出假設的情況,后分句說明在這種假設的情況之下所產生的結果。常見的關聯(lián)詞有“如果……那么……”、“若……則……”“即使……也……”等等。
在具體題目中,假設句主要想傳達給我們的并不是句子本身,而是假設句背后蘊涵的做法,有如下兩種情況:
1.如果做了某事,那么會帶來積極作用。作者的意圖就是我們應該這么做。
例:如果刻苦鍛煉,就能在體育比賽上取得更好成績。這句話意在強調應該刻苦鍛煉。
2.如果做了某事,那么會帶來消極影響。作者的意圖是我們不應該做這件。例:如果我們天天熬夜,就會使得我們代謝變差。這句話意在強調不應該天天熬夜。
當主旨題中尤其是尾句中出現了假設句,需要保持敏感,因為這里往往會隱含著作者的意圖。
接下來看一道題目:
無論出于什么原因,網絡語言低俗化都對網絡文明建設造成了危害,甚至會從網上轉到網下,降低整個社會的文明程度。當前,網絡語言的發(fā)展路徑已經很清晰:從虛擬空間進入口語表達,再進入書面語,最終有可能沉淀到語言應用的各個方面。如果任由網絡低俗語言發(fā)展,久而久之它們就會成為約定俗成的慣用語,其負面效應不容忽視。
這段文字意在說明:
A.網絡語言低俗化的負面效應已開始凸顯
B.網絡語言低俗化將會影響社會文明程度
C.應該警惕網絡語言向習慣語轉化的可能
D.亟須采取措施治理網絡語言低俗化趨勢
【解析】D。文段第一句說網絡語言低俗化對網絡文明建設和網下的社會文明程度會帶來危害。第二句,承接上句給我們描述了當前的網絡語言發(fā)展路徑,也就是從虛擬空間到口頭表達再到書面語,進而可能會沉淀到語言應用的各個方面。尾句,作者通過“如果任由網絡低俗語言發(fā)展......”這個假設句向我們傳達了作者的意圖,即不應該任由網絡低俗語言發(fā)展,必須重視其負面效應。A項“負面效應已開始凸顯”在文段中并沒有體現,排除。B項由文段第一句可推知,但沒有突出強調后文的不能任由網絡低俗語言發(fā)展,不符合作者的意圖,排除。C項所要警惕的是網絡語言向習慣語轉化,首先文中論述的主體是“網絡低俗語言”,選項擴大范圍、表述不準確,排除C。D項用一個“亟須”表現出了要治理網絡語言低俗化的趨勢,是對文段重點的同義轉述,當選。
在主旨觀點題目中,部分文段會在使用假設句突出重點,我們就可以通過重點關注和分析“假設句”來快速地理解和把握文段重點,考生在之后的學習中要不斷提高自己的閱讀能力,結合做題技巧,提高做題正確率,趕緊行動起來吧。
行測備考提醒
行測技巧還沒掌握?掃碼回復“咨詢老師”


點擊分享此信息:
相關文章




